费城的一个雨夜,一对神疲力竭的老夫妇一步一拖地走进一家三等小旅馆的大厅。在夜班服务员面前,老先生恳求说:“先生,请不要告诉我们已经客满了。我和我太太为了找个住处已经跑遍了全城。之前我们不知道这里有场大集会。我们平时住的旅馆全都没空房了。我们要累死了,现在已经是后半夜了。” 服务员端详了他们好一会儿,然后回答说:“嗯,说实话我们确实一间房都没了。”他顿了顿,“除了我自己的。我晚上工作,白天睡觉。那房间不像其他的那么齐整,但很干净,而且我很高兴你们今晚来做客。” 老妇人感激地回答道:“上帝祝福你,年轻人。” 第二天早上,在旅馆的早餐桌上,这对夫妇派白班服务员去找昨夜那位当班,问他能否见个面,有要事找他。那位疲惫不堪的夜班服务员走进来后,认出了这两人。他靠桌坐下,说但愿他们睡得好。老夫妇真诚地向他致了谢。随后,老先生抛出了一个提议,令那服务员非常吃惊,他说:“你本该是个优秀的经理,待在这间小旅馆实在屈才。我想在纽约建一座大型豪华酒店,让你当总经理,你看如何?”一时间那服务员无言以对。他以为那老人的脑子不太对劲。于是他谦恭地、结结巴巴地说:“听起来……好极了。” 但随即,他的客人便自我介绍道:“鄙人是约翰·雅各布·阿斯特(John Jacob Astor)。”(译者注:约翰·雅布·阿斯特,1864-1912,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,同时也是“泰坦尼克”号最有名的遇难者之一。) 此时你或许已经猜到了,随后几年,阿斯特先生就在纽约建起了举世闻名的华尔道夫酒店。没错,那位富有同情心的夜班服务员就此成了最知名酒店的一员。因为仁爱,他被擢升了。 在英文里,我们形容缺乏同情心的人为“ruthless”,字面意思是“没有路得”。这是因为在圣经中,路得(Ruth)是一个极其富有同情心的谦卑妇人;因为忠贞,她在以色列很受爱戴。 圣经大部分书卷都在讲述奇妙的神迹、预言性的警告、意义深远的律法、深奥的神学、史诗般的战役以及荣耀的胜利。然而,路得记却独树一帜,讲论了关系、同情、苦难、忠心与救赎。这个故事的女主角,是一位名叫路得的摩押妇人。通过虔诚的犹太婆婆拿俄米的见证,她认识并爱上了以色列的真神上帝。 “粮仓”伯利恒路得的故事是爱的故事,其发生地本身就是一条线索,能使我们想起耶稣。这故事发生于著名小镇伯利恒一带。从创世记到耶稣,圣经曾屡次提说过这座耳熟能详的村庄。 譬如,在伯利恒,拉结生下了雅各的最后一个儿子。另外,最伟大的以色列王大卫,也是在伯利恒做牧人时被召做王的。最后,旧约还预言说世界的救主将出自这个卑微的小镇。“伯利恒的以法他啊,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,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,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;祂的根源从亘古,从太初就有。”(弥5:2) 值得注意的是:耶稣,生命的粮,就降生于伯利恒;而在希伯来语里,伯利恒的意思又是“粮仓”。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,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,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。因为上帝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、赐生命给世界的。”(约6:32-33)耶稣降生在“粮仓之城”绝非偶然。 奇怪的是,路得记竟始于伯利恒的一场严重饥荒。想象一下吧,粮仓之城竟会遭遇饥荒。由于缺粮,拿俄米及其家人不得不退到摩押的东部——那里尚且有饭吃、有活干。对了,当年亚伯拉罕下埃及、以撒去到非利士人之地,也都是因为类似的灾难。到摩押数年之后,拿俄米的两个儿子就娶了当地女子为妻。 拿俄米及其家人在摩押寄居期间遭遇了大灾。圣经并未明说到底遭了什么灾,只说到了最后,她的丈夫和两个业已成年的儿子都接连去世了。后来,以色列的饥荒终于结束,拿俄米遂决定回伯利恒。她劝那两个已成寡妇的儿媳回他们摩押的娘家。最后,她的大儿媳俄珥巴依依不舍地留在了当地。然而,身为二儿媳的路得却极为同情拿俄米,强烈坚持要与不幸却敬虔的婆婆同行。就在彼时,路得说出了那段常被后世引用的旦旦誓言: “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上帝就是我的。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!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”(得1:16-17) 路得的话有力地代表了每位决志跟从耶稣之人的祷告。 回到伯利恒时,他们几乎身无分文了,而那时正值大麦收割之际。接下来,这爱的故事就要讲述拿俄米一家得救赎的过程了;并且它处处以“丰收”为背景,正如教会是在播撒福音种子的背景下,最终得蒙救赎一样。“(祂)就对他们说:“要收的庄稼多,做工的人少。所以,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。”(路10:2) 因此,在这个经典故事中,路得并不预表耶稣;相反,她是新约教会的象征。她每天都去喇合之子波阿斯的田里忠心地拾取麦穗。这个人才是故事里基督的预表。他是一位仁慈的农场主,每天都确保仆人会留下足够的麦穗给路得——就跟耶稣后来供养教会一样。 拿俄米离开伯利恒后就失去了产业,以致不得不仰赖波阿斯的仁慈,在他田里拾麦穗过活。而波阿斯也以厚恩待她们。虽然如此,路得也必须出去亲手拾穗才行。同样,上帝在旷野也给以色列人预备了吗哪,但他们也得亲自出去采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固然都有权领受来自基督的恩典,但也必须借着祷告、拿出信心才能最终获得。 后来,波阿斯在与路得谈话时这样描述她说:“……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个贤德的女子。”(得3:11)当所罗门描述那位“荣耀的妻子”(即教会的明确预表、基督的新妇)时,他也用了相同的话。“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?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。”(箴31:10)后来,又与耶稣一样,波阿斯邀请路得与他家人一同用餐。(得2:14)这情景使我不仅想起了最后的晚餐,还想到了在天上的羔羊婚宴。(启19:9) 亲族的救赎正直、强壮、仁爱的波阿斯,是路得记中一位酷似基督的英雄。事实上,他的名字意为“力量”。他是伯利恒一个富有的农场主,一个关心工人福利的仁慈农民,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。如此为人,最终让他根据犹太律法以近亲的身份娶回路得,并以此赎回了拿俄米的土地。(利25章) 路得记第三章开头与结尾的关键词都是“休息”。(译者注:路3:1中的“休息”在和合本中作“安身”)波阿斯若不为拿俄米和路得找到安息,就必不休息。同样,耶稣也邀请我们到祂那里得安息。并且我们的救主在寻迷羊时是不会休息的。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就使你们得安息。”(太11:28) 最终,这个穷苦人家的土地得以赎回,其产业也通过男孩俄备得的出生得以恢复了。而且就连俄备得也预表了耶稣,因为他同耶稣一样,是因应许而降生在伯利恒的男婴。两人的出生都在这被放逐的地球与天国之间架起了桥梁。同时,我们在俄备得的名字上也能看到他与弥赛亚的联系,因为其名意为“仆人”。 “看哪,我的仆人——我所扶持所拣选、心里所喜悦的!我已将我的灵赐给祂;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。”(赛42:1) 另外,路得记4:12节还说,俄备得是“女子”路得的“后裔”。而创世记3:15节在描写要来的弥赛亚和教会时,也用了这两个词。再者,在路得记4:15节,俄备得被称为“苏醒人之生命”的人(新译本),这一点也与耶稣一致;并且最终,俄备得还成了大卫王的祖父。与前辈喇合一样,路得也是一位爱上希伯来上帝的外邦人;同时她也一样在以色列中成了母亲,成了主耶稣的先祖。(太1:5) 最后,我们在这个悲惨的故事中还看到:一位犹太寡妇和外邦寡妇都来到伯利恒,找到了同情与救赎。拿俄米象征犹太教会,路得则象征新约教会,或象征在以色列上帝的臂膀之下找到庇护的外邦信徒(得2:12)。最后,这两个妇人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应许之子。于是,犹太人和外邦人就在基督——天地间的桥梁里合而为一了。 我要以司布真经典的灵修书籍《早晚》(Morning and Evening)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章。这段话摘自6月10日的一篇文章。主题是“基督遍布圣经——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”。 这是一本有关圣经比喻的美妙杰作。 耶稣是圣经的阿拉法和俄梅戞。是每一圣洁之页中不断出现的主题。从第一页至末了一页都见证了祂。在创造之时,我们即能分辨出祂是三一真神中的一位;在“女人的后裔”这一应许中,我们瞥见祂;在挪亚方舟上,我们看到祂的象征;在亚伯拉罕仰望弥赛亚的日子,我们与亚伯拉罕同行。我们住在以撒和雅各的帐棚中,获得恩典应许之喂养。我们听到可敬的长者以色列谈论细罗。在众多的律法中,我们发现对救赎者的预兆比比皆是。先知、君王、祭司和传道者皆望向一方。他们像约柜上的基路伯在旁侍立,渴望看透并明白上帝那伟大挽回祭的奥秘。在新约中,我们发现主是那遍满各页的主题——不是金锭撒落,也不是金粉四散,而是扎扎实实的金砖铺地。新约的全部内容是被钉的耶稣。即使结语也以救赎者之名点缀。 我们应该用这个亮光来读圣经。我们应当视上帝的话如一面镜子,基督从天上俯视,其像便透入了这镜。我们看向这镜子,便看到了基督的面容。那影像固不清晰,但仍然是为我们“面圣”而赐下的一种饱含祝福的预备——因为有一天我们将面对面见到祂。圣经中包含了耶稣基督写给我们的信,充满了他大爱的馨香。那些书页是我们王的华服,弥漫着没药、沉香与肉桂的芬芳。圣经又是耶稣的銮驾,其中所铺的乃是耶路撒冷众女子的爱情。圣经还是包裹圣婴耶稣的襁褓,解开它,你就能找到你的救主。上帝的话之精粹就是基督。 读到这两段话真令我肌骨战战、肃然而喜!它对我们信仰的总结实在到位。若能看明圣经处处皆彰显耶稣,如三光之辉,我们的信心就必能坚固起来。然而,我们却如此忽略圣经。你愿意更了解耶稣、更爱耶稣、更好地服侍耶稣吗?如果上帝对路得了如指掌,如果祂能将她的命运转悲为喜,那祂是否也能布局你的人生,使之最终也彰显祂的形象?今日就请把自己交托于祂,祂必领你安然归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