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章根据:约7:1-15,37-39) 犹太人一年三次都要去耶路撒冷聚集,从事宗教崇拜。古时,那隐蔽在云柱中不为以色列人肉眼所见的领袖,曾赐给他们关于这些节期的指示。后来,犹太人被掳期间,无法遵守这些节期。但他们归回本土之后,又开始遵守了。上帝的本意是要他的子民在这些周年的节期中想起他来。但除少数人外,国内的祭司和领袖们都已忘掉这个宗旨。从前亲自规定全国性的集会并明白其中意义的一位,如今亲眼看到这些制度被人歪曲。 住棚节是一年最后的大集会。上帝的本意,是要他的百姓这时回顾他的良善与慈爱。全地都在他的引导之下,领受他所赐的宏福;他昼夜不断地看顾他们,阳光雨露使全地五谷丰登,果实累累。巴勒斯坦平原上和山谷里,庄稼已收割完毕。橄榄已摘完,珍贵的橄榄油已贮在罐里;棕榈树已经结果;一串串紫葡萄也在酒榨中踹成新酒。 这节期持续七日。为了庆祝此佳节,巴勒斯坦居民和散居各地的犹太人,都到耶路撒冷来了。远近各处的来人,手中都拿着欢乐的标记。无论贫富老少,都带着献给上帝的感恩祭,因上帝以恩典为冠冕给年岁戴上,使他的路径都滴下脂油。(见诗65:11)凡足以悦目,能表示大家同乐的枝叶,都从树林中折来,使首都呈现一片树林的美景。 住棚节不单是收割庄稼的感恩节,也是为了纪念上帝在旷野对以色列的保护和照顾。以色列人为了纪念帐幕的生活,他们在过节期间住在小棚里,或树枝搭成的大棚中。这些棚子支搭在街道上、圣殿的院子里,或住家的房顶上。耶路撒冷四周的山上和山谷里,这些枝叶搭成的棚子,密密麻麻,星罗棋布,看来漫山遍野都有人。 敬拜的人用圣歌和感谢来庆祝这个佳节。节期的前几天是赎罪日,会众在那天认过自己的罪之后,就被宣布与上天和好;这样一切准备即告就绪,大家就能快快乐乐地过节。大家同声歌唱:“要称谢耶和华,因他本为善,他的慈爱永远长存。”(诗106:1)同时各样的乐器齐奏,掺着“和散那”的呼声,与大众的合唱响成一片。圣殿是大家欢乐的中心,这里有献祭礼的宏伟场面。在圣殿雪白的云石台阶两旁,排列着利未人的诗歌队,领唱圣诗。敬拜的群众挥舞棕榈枝和爱神木枝条,同声高歌,唱和副歌。歌声此起彼伏,远近高低,互相回应,山山岭岭都回荡着喜庆的赞美之声。 入夜后,圣殿内和院子里的灯火通明,如同白昼。悠扬的音乐,棕树枝的挥动,“和散那”的欢呼声,高悬的灯光,灯光下的会众,祭司们的盛装,以及庄严的仪式,交织一起,使观众深受感动。但节期中最动人、最使人快乐的仪式,还是纪念在旷野飘流时的故事。 第一天破晓时分,祭司拿着银号,吹出悠长嘹亮的号声,接着许多号筒都相应吹响。民众从各自的住棚中发出快乐的呐喊响彻山谷,欢迎节日的来临。那时祭司从汲沦溪的流水中,取了水来。当号筒吹响时,他高举水瓶,踏着音乐的节奏,缓缓地步上圣殿的台阶;且行且歌:“耶路撒冷啊,我们的脚站在你的门内。”(诗122:2) 他肩着水瓶来到祭司院子当中的祭坛前。坛旁有两个银盆,各有一个祭司伺立在旁。取来的水就倒在一个盆里,另有一瓶酒则倒在另一盆里。两个盆中的液体会流到一条通往汲沦溪的管子里,再流入死海。这种供奉水的表演,象征古时上帝命令从磐石流出来给以色列民解渴的泉水。于是会众发出欢呼说:“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,是我的诗歌,”“所以,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。”(赛12:2-3) 当约瑟的儿子们,准备去赴住棚节的时候,看见基督还没有表示要去过节的意思,便焦急地注视着他。自从在毕士大医治病人以来,他没有参加过全国性的节期。为了避免与耶路撒冷的领袖们发生无谓的冲突,他把自己的工作范围局限于加利利。他对重要宗教集会的明显的疏忽,以及祭司和拉比们对他表示的敌意,使他左右的人,包括他的门徒和亲属在内,都感到困惑。他曾教训人,顺服上帝的律法是有福的。如今他自己却对上帝规定的礼节似乎不关心。他与税吏和臭名昭著的人常在一起,他对拉比规条的不重视,以及随便废弃有关安息日的遗传条例,这一切,似乎都表明他处于反抗宗教当局的地位,以致引起不少的疑问。他的弟兄们认为他与国内有学问的大人物们疏远,是一种失策。他们认为这些人一定是对的,耶稣与他们针锋相对,作错了。然而他们常看到他那无瑕疵的生活,虽未把自己列在门徒中,但也因他的作为而深受感动。他在加利利深孚众望,让他们也沾了点光,但他们总希望他显出异能为凭据,使法利赛人看出他确是自己所声明的人物。如果他真是弥赛亚,是以色列的王,那该多好呀!耶稣的弟兄们想到这里,不禁感到得意、顾盼自雄。 他们既然切望如此,就极力基督往耶路撒冷去。他们对他说:“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!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。人要显扬名声,没有在暗处行事的,你如果行这些事,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。”他们所说的“如果”二字,表示怀疑和不信。他们以为他是胆怯,是懦弱。如果他知道自己是弥赛亚,为什么这样畏缩不前,毫无行动,而令人莫测高深呢?如果他真有这样的权能,为什么不大胆地往耶路撒冷去,宣布自己有王权呢?为什么不在耶路撒冷施行他在加利利所行的奇事呢?他们说,不要隐藏在偏僻的省份里,为那些无知的乡民和渔夫施行你大能的作为,还是到首都去,争取祭司和官长们的支持,联合全国的人来建立个新的国度吧。 耶稣弟兄们的推论,是出于自私的动机。这动机是那些喜爱炫耀的人常持有的。这是世上最流行的精神。耶稣的弟兄心中不悦,因为他不追求属世的王位,反宣称自己是生命的粮。当那么多门徒因而离弃他时,他们就非常失望。他们自己也在疏远他,不愿承认他的作为所显明的真理——他确是上帝所差来的那一位,以免招惹麻烦。 “耶稣就对他们说:‘我的时候还没有到,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。世人不能恨你们,却是恨我,因为我指证他们所作的事是恶的。你们上去过节吧!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;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。’耶稣说了这话,仍旧住在加利利。”耶稣的弟兄用命令式的口吻向他说话,指定他当行的路。他却用他们指责他的话来驳他们。不将他们与他克己的门徒同列,而把他们列在世人之中。他说:“世人不能恨你们,却是恨我,因为我指证他们所作的事是恶的。”世人决不恨那些与他们有同样精神的人;却爱他们,将他们看为自己人。 对基督来说,世界不是图安逸求显达的地方。他不等待机会来争取世上的权势和尊荣,这世界根本没有他追求的东西。这个世界是他父差他来的。他是为世人之生命而赐的,为要执行伟大的救赎计划。他正在为堕落的人类实行他的工作。但他并不擅自行动,不故意冒险来促成危机。在他的工作上,每一件事都有规定时间。他必须耐心等候。他知道自己必受世人的仇恨,也知道他工作的结局,终不免于一死。但在时机尚未成熟之前公开露面,这不是他父的旨意。 犹太人曾把基督的神迹,从耶路撒冷传到他们所散居的各地。虽然他已有好几个月没有上去过节,但众人对他的兴趣没有消减。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赴住棚节,希望能见到耶稣。节期的头一天,多人打听他在哪里。法利赛人的官长也在等他来,希望有机会定他的罪。他们急切地问道:“他在哪里?”但无人知道。众人都在想念他。只因怕祭司和官长,没有人敢承认他是弥赛亚。但到处都有人悄悄地切心谈论他的事。有的人袒护他,说他是上帝差来的;也有人驳斥,说他是迷惑人的。 这时耶稣已悄悄地到了耶路撒冷。为要避开人群,他拣了一条人不常走的路径。如果他加入任何一队赶来赴节的旅客行列,在他进城时就必引起众人注意;而且群众对他表示拥护的行动,势必遭到当局的反对。为了避免麻烦,他就独自前来。 在节期中,正当众人热烈地议论他时,他就当着众人的面,走进了圣殿的院子。众人因他不来过节,说他不敢在祭司和官长的权威下露面。现在他来了,他们无不感到惊奇。院子里顿时寂静无声。众人看到他在那些蓄意要谋害他的劲敌面前庄严勇敢,泰然自若,无不称奇。 耶稣站在大庭广众前,用从来没有用过的话向他们发言。他的话,显明他对以色列的律法、制度,以及献祭仪式和先知教训,都有透彻的认识,远胜过祭司和拉比们。他打破了形式主义和遗传所造成的隔墙。未来生命的景象,好像都展开在他面前。他既看见那位人所不能看见的上帝,就以绝对威权的口吻,谈论属地、属天以及有关人类和上帝的种种问题。他的话清楚简明,感人良深;所以听众都像迦百农人一样,希奇他的教训,“因为他的话里有权柄。”(路4:32)他用几种不同的方式,将凡拒绝他恩惠的人必遭遇的灾祸警告他们。他已向他们显出一切凭据,证明他是从上帝那里来的;并已尽一切努力引导他们悔改。只要他能挽救自己的民族不犯弃绝并杀害他的大罪,他是不愿意被他们弃绝或杀害的。 众人都希奇耶稣对律法和预言所有的知识,彼此说:“这个人没有学过,怎么明白书呢?”凡没进过拉比学校的人,是没有资格作宗教教师的。耶稣和施洗约翰,都没受过这种训练,他们被人看为没学识的人。听他们教训的人,都希奇他们二人对《圣经》的知识,因为他们“没有学过”。固然,他们没向人学过,但天上的上帝是他们的教师,而且他们从他那里已经获得最高的智慧。 当耶稣在圣殿院内讲话的时候,众人都目瞪口呆。反对最激烈的人,这时也觉得毫无能力伤害他。一时之间,他们竟把其他一切问题都抛于脑后了。 他天天教训人,直到节期的最后一天,“就是最大之日”。这天早晨,众人因过节已觉得疲倦了。耶稣忽然用响彻院宇的声音说: “人若渴了,可以到我这里来喝。信我的人,就如经上所说,‘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。’”当时民众的情况使这话显得尤为有力。他们已经一连几天参加盛会,欢度佳节。眼睛看饱了五光十色,耳朵听够了各样美乐。但在全部例行的礼节中,没有什么能满足精神的需要,没有什么能应付心灵对永恒之事的渴望。耶稣请他们到生命的泉源来喝水,这水在他们里面必成为泉源,直涌到永生。 那天早晨,祭司举行纪念在旷野击打磐石的典礼。磐石就是基督的表号,象征着他的死,必使救恩的活水流给一切口渴的人。基督的话就是生命的活水。他在众人面前把自己分别出来受击打,使生命的活水得以流给世人。撒但以为击打基督就能除灭生命之君,殊不知那被击打的磐石中,反而流出了活水。耶稣这样向众人讲话,他们心里起了非常敬畏的感觉。许多人几乎都要像撒玛利亚的妇人一样,喊着说:“请把这水赐给我,叫我不渴。”(约4:15) 耶稣知道人心灵的需要。虚浮的荣华、财富和名誉,都不能满足人心的需求。“人若渴了,可以到我这里来喝。”无论贫富贵贱,无不受到欢迎。他应许解除人精神上的负担,安慰忧伤的人,使灰心的人有希望。当日的听众中,有许多是因失望而悲哀的人,也有许多是怀藏忧虑的人,还有多人一直在渴望得到属世的东西和人的称赞。但得到这一切之后,他们就发觉一切辛劳的结果,只是弄到一口不能解决他们干渴的破裂的水缸。他们当时虽置身于欢庆佳节的光耀景象中,心中依然空虚苦闷。那忽然发出的话音:“人若渴了”,使他们从愁苦的沉思中振作起来;当他们听到后面的几个字时,心里就燃起了新的希望。圣灵将这表号呈现在他们面前,直到他们认出其中所赐的无价救恩。 基督对心灵饥渴的人发出的呼声,至今仍在回荡。而且对于我们,比对当时在节期的末日,在圣殿里亲耳听见的人,更为有力。这是向每一个人都开放的泉源。精疲力竭的人,都可以来喝这振奋精力的永生之水。今天,耶稣正在高呼:“人若渴了,可以到我这里来喝。”“口渴的人也当来;愿意的,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。”“人若喝我所赐的水,就永远不渴。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,直涌到永生。”(启22:17;约4:14)
|